文字與思想:中國傳統(tǒng)語言文字學與法國漢學的巔峰對話
撰稿人:謝開來
2017年9月4日,是北師大跨文化國際課程班的第四天。本日的課程在圖書館三樓報告廳進行,由法蘭西學院通訊院士、法國高等社會科學研究院教授汪德邁和北師大跨文化研究院名譽院長、文學院資深教授王寧先生分別主講。
課程圍繞著兩個主題進行:一是漢語言文字與文本內涵之間的密切關系;一是中國古代生產方式與社會性質。兩位先生的講授既深入淺出,又相互呼應,不僅展現了各自精深的專業(yè)學識,更凸顯了跨文化對話豐富的學術創(chuàng)造力和發(fā)展空間。北師大跨文化研究院院長董曉萍教授和法國阿爾多瓦大學東方學系主任金絲燕教授共同主持了講座。北師大文學院的李國英教授和李正榮教授出席了講座。
上午九點,王寧先生的講授正式開始。主持人董曉萍教授介紹了王寧先生的治學成就與特點,指出,王寧先生師承陸宗達先生,在漢語言文字學上擁有極其深厚的造詣。她是上世紀50年代傳統(tǒng)語言文字學進入新中國高等教育領域并在研究生制度下獲得培養(yǎng)的第一代學者,并長期成為該領域的領軍人物;她和鐘敬文先生、啟功先生密切合作,在北師大三大傳統(tǒng)學科民俗學、傳統(tǒng)語言文字學和古代文獻學中間提倡綜合研究,是教育部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北師大民俗典籍文字研究中心的首任主任;她是在傳統(tǒng)語言文字學領域開展數字化平臺建設開創(chuàng)者,她也是將傳統(tǒng)語言文字學轉向跨文化學的第一人。王寧先生今天的講座題目是《語言文字與文本解讀》。她緊扣“文本、主體性和多元文化”的主題,從文本的概念和可解讀性切入,強調必須充分了解漢字飽滿的語義,才能很好地處理文本意義客觀性和主觀性的關系,從而解讀出漢語文本豐富的內涵。
汪德邁先生和金絲燕教授對王寧先生的講座進行了精彩講評。汪德邁先生指出,語言有兩種不同的功能,一種是思維功能,一種是交流功能。在中國,文言和白話分開,文言用以思維,白話用于交流。這是和西方語言完全不同的傳統(tǒng)。王寧先生將上述問題講得非常清楚,我們都應該學習她的方法。金絲燕教授在評議中談到三點:一是王寧先生的授課語言干凈,反映她思維的干凈,可由此理解學者的以德配位和精進;二是認為講座內容涉及了漢字的占卜起源和非自然語言的特性,重新賦予了中國闡釋學的意義;三是跨文化研究應從專業(yè)的精深出發(fā),解決何以觀和何以思辨的問題,這取決于學者的精深程度、抽象能力、問題框架的架構能力三者和合相應的程度。
中午十二點半,聯合國和平大使法寶博士結束了在北師大的講學,與跨文化學國際課程班的各位師生道別,返回法國。
下午兩點半,法蘭西通訊院士汪德邁先生的講座開始。講座題為《所謂亞細亞生產方式與古代中國社會生產真正的特殊性》。他介紹了自己傾五十余年之力的研究成果,其核心思想是:中國社會是物質生產與非物質生產并行的雙重生產方式。中國是長期奉行禮儀制度與儒士主義的國家,非物質資本的社會關系的地位,高于物質資本的社會關系,這種意識形態(tài)長期占統(tǒng)治地位,決定了中國社會性質的特殊性。
金絲燕教授認為,從汪德邁先生的講座,到王寧先生的講座,都再次印證了跨文化對話對研究方法的期待,即以精深為起點和動力,開始何以觀和何以思辨的研究歷程。但這并不意味著要保護文明的貞潔。追求文明的純粹,就意味著文明毀滅的開始。文化的雜交,是文明延續(xù)的保證。問題是雜的程度,以及如何創(chuàng)造相遇和思辨靈感的環(huán)境。金教授還指出,對于研究者而言,警覺性是時刻的和必須的。它能夠通過問題框架生動地體現出來。
王寧先生和汪德邁先生的兩場講座,是中法學術大師的巔峰對話。在座各位聽得興趣盎然,反映熱烈。他們紛紛提出自己的問題,如商人精神和儒家思想的關系是怎樣的,機器翻譯到底能做到什么,中國法律制度在社會生產中有什么作用,中國的形而上和形而下觀念是否使用了同一套邏輯,等等。兩位先生各依所長,耐心作答,讓學員收獲豐厚。
晚上七點到八點,北師大文學院古代漢語研究所周曉文教授對中華字庫工程版刻楷體字書漢字整理國家重大項目進行了介紹。來自全國各地的學員由此了解了許多中國傳統(tǒng)漢語言文字學與計算機科學結合之后產生的當代技術和最新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