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8月26日的課程以“跨文化漢語漢字教學研究”為主題,分為三個部分進行。參加聽講的有:全體學員,文學院古代漢語研究所師生、中國民間文化研究所師生和校漢語文化學院的教師等。
第一部分,由法國教育部榮譽漢學總督白樂桑教授主講,題目為《對外漢語在法國與中國:換位思考重新審視一路交匯的歷程》,王寧先生主持,汪德邁先生、金絲燕教授、董曉萍教授、李國英教授、王立軍教授、齊元濤教授出席。白樂桑教授從法國漢語教學史講起,認為學科的歷史承載著教益,探討中法兩國對外漢語學科發(fā)展中既依存、互賴又獨立的關系對學科認識有重要意義。從跨文化的視角來看,法國與中國對于漢語作為外語教學的教育背景與傳統(tǒng)有著顯著區(qū)別,采用換位思考有助于提高教學能力,增進反思。梳理法國漢語研究與教學史,馬若瑟神父及其《中國語言札記》、法蘭西學院創(chuàng)設“漢文與韃靼文、滿文語言文學教授席位”、“東語”和里昂大學創(chuàng)設中文課程、在中等教育中創(chuàng)設正規(guī)的漢語教學、中文專業(yè)的CAPES(師資認證會考)和基礎教育漢語教學大綱的創(chuàng)立都是重要的里程碑式事件。白樂桑教授認為,漢語作為第二語言的教學中仍有許多問題等待著未來更多的討論,包括:如何在漢語教材和漢語測試中體現(xiàn)中文的獨特性?漢語教學中有多少語言教學單位?如何將“經濟原則”應用在第二語言教學中?等等。在講解過程中,白樂桑教授將理論與教學實踐有機緊密結合,為國際漢語教學提供了人性化有高效率的教育理念、思路和技巧,也對中文專業(yè)的研究生反觀中文語言的特征有著極大啟發(fā)。
第二部分的主講人是北京師范大學資深教授、教育部哲學社會科學委員會委員、中國語言學會副會長王寧先生,她講座的題目是《跨文化背景下的漢字教學》。古代漢語研究所所長齊元濤教授主持,汪德邁先生、白樂桑教授、金絲燕教授、董曉萍教授、李國英教授、王立軍教授出席。王寧教授在講座中指出,漢語教學的最終目的是跨文化交流,其原則為“以各自的文化優(yōu)勢互相對話,在保持自我的前提下,學習和吸納對方的文化優(yōu)勢”。漢語教學需要關注漢語自身的特點,作為重意義的詞根語,漢語將西方語言用詞法和句法表達的意義和內涵都蘊含在詞義里,因此漢語教學與學習應當注重詞匯的積累和意義的理解。漢語教學獨特的教學法,應當是將漢字作為重要的教學要素的教學法,漢字的字理是鏈接詞匯教學的紐帶。王寧先生提倡高效率低“成本”的教學法,既按照漢字結構的歷史和規(guī)律分析漢字的字理,建構漢字構形與構意的系統(tǒng)。在具體教學指導中,王寧先生提出初期積累字的概念,并闡述了初期積累字的挑選標準和原則。
第三部分是“中西漢字漢語教學的對話交流”座談會,晚飯后6點半至8點半舉行。主持人為齊元濤教授,王寧先生、白樂桑教授、金絲燕教授、董曉萍教授、李國英教授、王立軍教授出席。在座談會中,白樂桑教授與中國對外漢語教學一線教師深入探討了當前教學實踐中所遇到的問題與困境,并根據(jù)自己的研究及教學經驗提出了極有建設性的解決意見。白樂桑教授認為,在國際漢語教學中用目的語既中文教學具有重要意義,但母語作為對照工具語言,能夠幫助初級語言學習者加深記憶,區(qū)分已知和未知。語言學習的目的不僅僅是交際,語言學習同時能夠幫助學習者了解文化,培養(yǎng)思維分析能力,因此學習者的學習思路應該得到重視,通過對語言內部邏輯的講解、分析與練習,學生的思維能力將得到鍛煉,也會進一步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自主性。王寧先生在對話中表明,教材的編寫與教學材料的選擇應當注重漢語的審美價值。同時,王寧先生認為應當提倡漢語本位教學法,重視古漢語教學。科學的國際漢語教學理念,應當是立足于漢語的一種教學,而不是翻譯式理念,用別人的語言來衡量自己的語言。
兩位教授的精彩發(fā)言為漢語教學提供了新的教學理念和傳統(tǒng)語言文化學術資源,本次座談會成為一次中法漢語教學研究領域的巔峰對話。